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瑞超 实习生 李文慧 通讯员 吕康 赵晨星
9月22日,邹城至济宁高速公路上跨京沪铁路立交桥以逆时针方向旋转67°后成功完成转体。该跨铁路转体桥采用高支模体系受力智能检测技术,属山东首例。
邻近京沪铁路施工,安全红线不可逾越,为此,项目部署了高支模安全监测系统为转体装上“智慧大脑”。
“我们部署的这套高支模安全监测系统,是山东省内在涉铁桥梁施工中首次应用的专项智能设备,就像给转体桥配备了‘智慧神经中枢’,关键数据实时可视、风险预警即时响应。”中铁六局石家庄公司项目总工吕雪飞指着监测控制台介绍。施工过程中,高支模安全监测系统24小时不间断采集支架沉降、立杆轴力数据,支架基础沉降监测预警装置同步捕捉地基细微变化,所有数据通过无线传感器实时传输至终端平台,一旦监测数值接近安全阈值,系统立即触发声光报警与短信推送,形成“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处置”的秒级闭环。
“以前靠人工携带仪器巡检,一天跑十几趟现场不说,数据汇总还得等2-3小时,很容易错过风险处置最佳时机。现在打开手机APP,支架沉降量、高程高差等关键数据一目了然,哪怕不在现场也能实时掌握情况。”现场监测员向记者展示移动端操作界面,“转体全程,高程高差始终控制在-0.022m至-0.053m之间,远低于-0.300m的安全预警值,这背后是我们每小时一次的设备校准、每半小时一次的数据复核,确保每个监测数据都精准可靠。”
针对大吨位梁体转体的同步性难题,项目团队专项搭建了双转同步智能监控系统。“此次转体梁体总重量极大,哪怕极小的同步偏差,都可能导致支架受力失衡,影响铁路运营安全。我们通过系统实时监控两侧转体的角速度、线速度,每5分钟与人工测量数据交叉复核,最终实现转体精度误差小于2cm,远超行业标准。”负责转体控制的工程师说道,“试转阶段我们连续熬了两个通宵,反复调试牵引设备参数、模拟不同风力工况下的转体状态,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提前解决在正式施工前。”
如果说高支模安全监测系统是工程的“智慧神经中枢”,那么智慧工地云端平台则显著提升了各参建单位间的协作效率。
“以前各参建单位对接靠电话沟通、纸质文件传递,现在依托智慧工地云端平台,设计参数、施工进度等信息实时共享,协作效率直接翻了好几倍!”中铁六局石家庄公司项目现场负责人张凯辉指着平台数据界面介绍。在转体施工前的配重方案优化阶段,技术团队通过云端平台远程调取桩基地质勘察数据、转体支座力学参数,结合BIM模型进行三维模拟推演,原本需要3天完成的方案论证与调整工作,仅用1天就敲定最优配重方案,大幅缩短前期准备周期。
高效的协作进一步延伸到施工现场,移动终端应用搭建起了现场与线上协作的桥梁,让施工问题、技术文档等信息从末梢传至中枢。
“有了手机APP,所有工作都能在现场完成。”现场施工员拿着手机演示道。借助移动端工具,施工人员扫码即可调取墩身钢筋布置图、转体支座安装规范等技术文档,无需携带纸质资料;发现支架螺栓松动等问题时,拍摄照片上传APP,系统自动定位问题位置、推送整改责任人,并设置整改时限,整改完成后上传验收照片即可闭环,形成“问题上报-整改-销号”的全流程线上管理。
作为邹城至济宁高速公路的“咽喉工程”,邹济上跨京沪铁路立交桥的建成将打破两地间“绕行京沪铁路”的交通瓶颈,一方面,有效分流104国道长期饱和的交通流量,另一方面,既能缩短邹城与济宁两地的通勤时间,还能为沿线物流企业搭建更高效的运输通道,降低大宗商品的运输成本,助力鲁西南地区融入淮海经济区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