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上午8时,随着清脆的笛声划破晨雾,“好运山东”2025年“美利达杯”全国自行车大赛暨第四届山东省自行车城市联赛(天衢新区站)在德州太阳能小镇南门活力开启。
无论是竞技环节还是独具匠心的非竞技环节,选手们都以“骑行+生态”为主题轻松上阵,在全程德州天衢新区的环行赛道上,以车轮触摸德州“两河牵手”的生态脉络。
赛道起终点精准设于太阳能小镇南门,根据不同比赛环节,采用非竞技三圈16公里、竞技六圈32公里环行布局,这一距离设计充分考量了业余骑手的体能阈值,确保在60分钟内完赛,避免疲劳风险。
选手们沿杨庄河景区一路骑行,赛道蜿蜒于水网之间,水质清澈见底,两岸林带葱郁,形成“碧波相伴、绿意相随”的视觉韵律。从专业视角看,这条平路赛道(无显著爬坡段)以平均时速20公里为宜,骑手们可通过调整踏频,在自然宁静中感受骑行节奏。天津资深骑手张万超完赛后感慨:“水清、路畅、林秀——这里赛道设计巧妙,将生态本底转化为骑行乐趣,让每一圈都像在‘画廊’中穿梭。”
本次赛事深度融入了德州“两河牵手”工程的文脉基因。天衢新区以“二十六水织碧网,一轴五湖润天衢”的生态基底,将黄河与大运河的文化意象浓缩于赛道中:途经的杨庄河段,正是两河水系交汇的象征节点。
本次比赛的骑游组不设竞技压力,反而聚焦“水脉、文脉、人脉”的交织体验,骑手们在匀速骑行中,可直观感受平原城市的绿色转型。专业角度而言,这种“生态赛道”设计是近年城市骑行赛的趋势,通过低冲击路线,实现体育与环保的双赢。
这场骑游之旅,超越了简单的体能挑战——它是一次“绿色感知”的身体实践。当骑手们踏动踏板,车轮转动间,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最生动的诠释。两河“牵”起的,不只水域脉络,更是天衢新区以骑行遇见风景、用体育书写未来的创新眼光。
上午9时整,青年竞技组的发令笛声已撕裂空气。百余名运动员如离弦之箭冲出,瞬间形成高速突围集团。天衢新区这条封闭赛道,此刻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技术特性——宽阔的崇德五大道北行路段,成为大集团轮车战术的演练场,主车群以45km/h以上均速巡航,齿轮咬合的金属摩擦声与风噪交织成竞速交响曲。
赛道设计对竞技组的考验尤为严苛。尚德七路东行段的直角弯道,迫使车手在入弯前精准降档,避免功率输出断层;而崇德七大道南行长直道,则成为突围车手的“功率测试区”。男子中年组比赛中,一名来自济南的老将在此发动进攻,功率计数据显示其瞬时输出突破900W,成功撕扯开主集团阵型。专业计时系统显示,男子青年组冠军均速达45km/h以上——这一数据印证了赛道平直特性对高速巡航的适配性。
近年来,德州天衢新区正以“体育+生态”模式撬动城市发展。依托“两河牵手”工程,新区畅通水网、优化绿地系统,并高标准配套了全民健身设施。通过不断落地省级和国家级赛事,新区持续释放“体育名城”效应。
本届大赛由山东省体育旅游协会、德州市体育局等专业机构联合运营,保障工作专班的精细化运作,确保了骑游组的安全与流畅。一场酣畅淋漓的赛事,让竞技荣耀与地域文脉共振——这正是德州天衢新区“体育+生态”理念的深层实践。赛事不仅聚集人脉,更以体育为媒,让每一滴汗水洒落在文化与生态共鸣的土地上。(张春法 朱峰)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