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特招”上大学?假的!

央广网 昨天09:48

本报记者 王春

本报通讯员 王津娜

高考录取季本是莘莘学子圆梦的时刻,却有不法分子伺机设下陷阱。近日,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的一起高考招生诈骗案,再次为广大家长敲响防骗警钟。

2024年1月,杭州家长王先生为让休学两年的儿子进入理想高校,经朋友李先生介绍认识了自称“有门路”的裴某,李先生也以中间人身份代为传话。李先生转述裴某承诺,称其认识某高校领导,可以绕过正常录取程序办理“特招入学”,甚至承诺能自由选择专业。在裴某极具诱惑力的承诺下,王先生向李先生支付了高达100万元的“运作费”,李先生将50万元转给裴某,自己留了50万元。为营造骗局的“真实性”,裴某以“走内部流程”为由,要求王先生儿子仍需参加高考但“无需填报志愿”。

然而直到新学期开学,王先生儿子始终未收到录取通知书。意识到被骗后,王先生立即报警。事发后,李先生将50万元还给了王先生。2024年10月3日,裴某被警方抓获。经调查发现,裴某实为无业人员,因经营饭店亏损欠下债务遂铤而走险。除王先生外,裴某还以同样手法骗取另一名家长30万元。

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裴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裴某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实施诈骗,社会影响恶劣,依法应当严惩。2025年7月,法院经审理采纳了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

承办检察官提醒,我国高校招生严格执行教育部政策,录取均须通过志愿系统进行,不存在任何“免填志愿”“内部特招”“领导特批”的灰色通道。招生信息唯一权威来源是官网,切勿轻信社交媒体或“熟人”介绍的“神秘渠道”。诈骗分子往往会利用家长渴望子女进入名校的心理,编造“特招生”“内部指标”等名目,诱骗家长交纳“服务费”“保证金”“好处费”等。高考前后,考生和家长如遇到类似信息,务必提高警惕,切勿轻信。若遇可疑情况或已转账,务必立即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第一时间报警,切勿因骗子的拖延话术而错失正规升学机会或追回损失良机。

检察官表示,检察机关将从严打击各类以所谓“内部名额”“低分高录”等虚假宣传为名的诈骗行为,加强跨部门协作与精准普法,同时推动制度完善,形成全社会共治格局,切实维护广大考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