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孔茜
8月22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民生有温度 幸福有质感”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 11 场),专题介绍济宁市2025年中考、职普融通以及学生资助相关政策。
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全市教育系统真抓实干、锐意进取,推动了教育强市建设“走在前、勇争先”。2025年中考全市“初升高”比例达到71.3%(2023年51.9%),其中公办高中录取占比79%(2023年72.3%),职普融通试点学校增加到15所、3610人。通过高中学位扩增、职普融通改革和教育质量提升极大缓解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同时,全面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2024年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共资助困难学生64万人次,资助金额10.6亿元。2025年春季学期,严格落实了高中阶段助学金提标扩面政策,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2300元,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覆盖面由两个年级提高为三个年级,新增提标扩面资金701.47万元,确保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为着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提升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推进济宁教育全面跨入全省第一方阵。济宁市以“八大体系”建设为重点,推动济宁教育从“有学上”“上好学”向“学得好”“考得好”的华丽蝶变。通过推进“育人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服务支撑能力、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教育满意度”六个方面助推济宁教育全面跨入全省第一方阵。
以试点任务为牵引,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目前济宁市承担着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山东省产教融合等多项试点,济宁市教育局将持续加强指导推动,紧盯形成标志性成果的目标,指导承担任务的科室、单位深入研究,在机制创新、政策突破、模式构建上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及时总结具有首创性、示范性的“济宁经验”,真正把试点成果转化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以教育评价改革作为重要牵引,积极推动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落实落地,创新评价手段,采取建构指标体系、迭代评价模型等措施,加快构建“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学校评价体系,健全“五育并举”的学生增值性评价机制,完善有利于教师潜心育人、静心治学的制度环境,重构教育生态。
以整改整治为抓手,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济宁市教育局将全面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以钉钉子精神抓好管党治党任务落实。持续推进以教育系统群众高度关注的校园食品安全及膳食经费管理、学校工程建设等热点问题为“小切口”,切实整治教育领域存在的顽瘴痼疾,护航“清廉学校”创建,推动建设优质教育环境,以扎实有效的工作,为教育强市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
相关链接:
立足民生“上好学”需求
济宁出实招铺就多元成长之路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当下,济宁市教育局立足民生需求,打出“职普融通、民办公办结合、优化中考政策”组合拳,全力强化高中教育市域统筹,加速扩大普通高中资源供给,为学子铺就多元成长之路。
职普融通开新局,双向选择破焦虑。职普融通试点规模实现跨越式拓展,在原有基础上新增8个县(市、区)试点,总数达15个,学校招生计划一举扩容至3610个。这一模式打破传统教育路径壁垒,通过中考录取的初中毕业生入学即获普通高中学籍,在职业学校修习普通高中课程。高一学年结束后,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考试,成绩位居校区前15%且总分不低于总分60%的学生,可转入普通高中继续就读;其余学生则顺势转入职业教育轨道,以职教高考为跳板,叩响本科、专科院校的大门。这种“二次选择”机制,给家长和学生吃下“定心丸”,有效缓解中考焦虑。
民办公办巧融合,惠民利学提质量。在资源整合方面,济宁市大胆创新,在7所民办学校试点举办公办班,释放1350个公办学位。入读学生享受公办学校收费标准,这一举措既盘活了民办学校闲置校舍资源,又为家长省下高额学费,同时满足民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迫切需求,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群众满意度的“双提升”。
中考政策再优化,资源调配更高效。强化“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对中考报名政策进行深度优化,构建起“县域优先+市域调剂”的双轨模式。学生优先在县域内报名,为县域高中留住优质生源,保障县中提升计划稳步推进。首次录取结束后,创新推出二次报名机制,将市域内招生未满学校的剩余学位面向全市征集志愿,有效避免资源浪费,推动教育资源在市域范围内实现高效流转与精准配置。
据了解,2025年全市下达高中段招生计划达到10.5万个,高中段学位保障率109.0%。全市普通高中新高一录取7.25万个,普通高中录取占初中毕业生的71.31%,其中公办高中达到新招生的79%,更多学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