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丨齐鲁医院德州医院苏英锋:以初心守护胃肠安康!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9:35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值此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推出“医师节·德医医者风采特辑”名医专家宣传专栏。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齐鲁医院德州医院的发展与荣光,离不开一代代医者的薪火相传和卓越追求。本次专栏聚焦十位优秀医师,他们中,有勇攀医学高峰、引领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也有在疑难重症救治中迎难而上、深受患者信赖的业务骨干。在这个属于全体卫生健康工作者的光荣节日里,谨以此专栏,向奋战在临床一线、护佑生命、无私奉献的全体医师同仁,致以最诚挚的节日问候和最崇高的敬意!

苏英锋,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普外科执行主任、胃肠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德医手术工匠,德医医疗技术进步奖,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合作共建三周年先进个人、应急担当奖获得者,德州市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擅长:胃、肠恶性肿瘤及腹壁疝、结肠慢传输、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减重代谢等胃肠道良性疾病的外科手术,特别是对胃肠肿瘤的微创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年均完成各类胃肠道手术数百例。


52岁的苏英锋是同事心中的“定盘星”,更是患者信赖的“主心骨”。自1996年从医,29年间,他主刀过的四级手术就有近3000台,从普外科的年轻医师蜕变为科室负责人,也亲历了医院从区域基层医院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的跨越式发展。

平房诊室里的初心:外科医生的青春与理想

1996年,23岁的苏英锋走出医学院校门,踏入当时的人民医院(现齐鲁医院德州医院)。那时医院的条件远不及今日,外科病房还是一排低矮的平房。带着对医学的憧憬与热忱,他一头扎进了普外科的忙碌日常。

聊起选择外科的初心,苏英锋眼中闪烁着骄傲,“外科医生手起刀落便能解除病痛,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表。”他坦言,年轻时心里藏着个“英雄梦”,觉得外科医生就像战场上的战士,手术刀是武器,手术台是阵地,一场手术就能帮助患者摆脱疾苦。

最初,他是名副其实的全能型医生。“那时候外科分科没有现在这么细,啥病都得看,啥手术都得学。”苏英锋记得,从伤口缝合到甲状腺结节切除、胆囊摘除、肠梗阻手术,他在普外科这个“大熔炉”里快速成长。“当时就想着,多练一台手术、多记一个病例,将来就能多帮一个患者。”2002年,为期1年的北京协和医院进修,成了他技术的“跃升期”。在协和医院的手术室里,他第一次见到腹腔镜下的胃肠手术。显示屏上,几毫米的器械在腹腔里灵活得像“长了手”,分离组织、清扫淋巴结精准利落,原本需要开十几甚至二十厘米口子的手术,打几个小孔就能完成。更让他触动的是,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恢复速度远超传统手术。“我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咱德州的患者,在家门口就享受到这种技术。”

以微创为刃:让前沿技术扎根家乡沃土

进修归来,苏英锋心中“让家乡患者享受微创技术”的火焰越烧越旺。但受限于当时的设备条件,他只能将这份念想深埋心底,默默积累经验,等待合适的时机。

2014年,医院正式开展胃肠肿瘤微创手术,他主动成为那个带头“吃螃蟹”的人。初接触腔镜时,隔着屏幕操作器械的延迟感让他很不适应。为练熟基本动作,他对着模拟器械反复练习分离、缝合等基本动作,常常一练就是几小时,直到能精准控制器械如自己的手般灵活。临床中,他更是丝毫不敢懈怠:每台手术前,都会在脑海里预演数遍操作流程;手术中遇到视野受限、组织粘连等突发情况,边冷静应对边记录心得;术后连夜复盘,优化操作路径。就这样一步步摸索、打磨,腔镜手术在他手中从“试试看”的尝试,逐渐成为科室成熟可靠的常规术式。

2020年,医院正式成立胃肠外科,他扛起科室主任的重任。牵头制定标准化手术流程,手把手带教年轻医生,还常组织病例讨论攻克疑难杂症,带着团队一步步提升微创手术的质量与效率。当年,科室微创手术量就近200例。2022年1月,医院与齐鲁医院合作共建,为科室发展按下“加速键”。有了齐鲁医院专家的远程指导和现场带教,团队开展复杂手术的底气更足。如今,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已成为常规术式,这种手术规避了传统腹腔镜手术的腹壁切口,极大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缩短恢复期。随着高难度手术能力的稳步提升,科室年四级手术量达600多例,微创手术比例超90%,不仅本地患者无需再奔波外地求医,连周边市县的患者也纷纷慕名而来。

以“严”铸术:每台手术都是对生命的敬畏

严于术前、精于术中、善于术后。这不仅是苏英锋给科室定下的准则,更是他对患者的郑重承诺。为了践行这份诺言,他在术前反复研判病例,哪怕是最细微的风险也会纳入预案;术中全神贯注操作,每一个动作都追求精准无误;术后紧盯康复细节,即便患者一句不经意的不适主诉,也会反复核查原因。 “让患者留得住、看得好、满意度高。” 他说,这是对患者以性命相托的最好回应。

80岁老人的“尊严手术”

2月6日,门诊来了一位特殊患者。80岁的常玉珍(化名)老人是一位直肠肿瘤合并直肠阴道瘘患者,近4个月来,排便时下腹部剧烈疼痛,更让她难堪的是阴道还有黄色粪水渗出,身心遭受双重打击。辗转多家知名医院,均因她年龄大、肿瘤大且周围脏器多、手术风险高,给出“仅行回肠造瘘解决阴道渗便,不切除直肠肿瘤”的方案。“肿瘤留在体内,始终像颗定时炸弹。”来到苏英锋门诊时,患者家属道出了担忧。

苏英锋带领团队与麻醉手术科、妇科等多科室联合会诊,反复研究后,最终制定了 “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乙状结肠造瘘术” 的综合治疗方案。2月20日,手术正式进行。术中,他凭借精湛的腔镜技术,在保护周围脏器的同时精准切除肿瘤,细致修补瘘口,历时3小时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经过精心护理,老人下腹部疼痛消失,阴道渗便症状彻底缓解,十天后便能下床活动,复查时各项指标均显示正常,家属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60厘米钢筋贯穿伤的“生死营救”

2024年9月27日,医院接诊了一名危重症患者。该患者被一根约60厘米长大拇指粗细的螺纹钢筋,直接贯穿整个胸腔、腹腔、盆腔,生命危在旦夕。医院多学科团队立刻行动,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共建合力,上演了一场生死营救。苏英锋作为胃肠部位手术的主要负责人,与心外科、胸外科等多个团队通力合作,历经6小时急症手术,顺利完整取出了钢筋,并对受损的肠胃、肺部等器官进行修补。谈起这次德医历史上多学科共同参与复杂手术以及保障人数最多的手术经历,苏英锋仍感惊心动魄:“钢筋贯穿的每个器官都关乎生死,每分每秒都像在刀尖上行走,那次手术的成功,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多学科协作能力的体现,缺一不可。”他始终认为,任何一台复杂手术的成功都不是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团队协作的成果,是医院多年来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持续投入的必然。

传薪火之力:从“一人强”到“团队硬”

“一个人的技术再好,能帮到的患者也是有限的。” 作为科室主任,苏英锋把带队伍当成另一件大事。科室里16名医生、13名护士,在他眼里都是团队不可或缺的力量,他认为一个团队唯有拧成一股绳,才能啃下最硬的骨头。

“苏主任查房、做手术时,都会带着我们,把他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科室里年轻医生朱兴业感受很深,从手术台上的操作细节讲解,到查房时的病情分析,苏英锋总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治疗思路,哪怕不成熟也会耐心引导。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团队实力持续攀升。如今的胃肠外科,早已不是“一人强”的单打独斗,而是整个团队拧成一股绳的硬集体。“我们的目标是创建鲁西北冀东南胃肠肿瘤微创治疗中心。”苏英锋表示,胃肠外科要与医院高质量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步伐同频共振。

责任编辑:徐良

徐良

德州的路听见闻,都来我这爆料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