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区数智平台系统全面升级,城市书房24小时免费开放,文化课程随心选择,小戏小剧、公益电影、全民艺术普及全域覆盖……在山东夏津,一系列“文体惠民”民生实事,让“惠民利民”的幸福触角延伸到了群众家门口。
走进夏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块指挥大屏实时跳动着“群众点单、中心派单、所站接单”的全流程数据。这个打通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和社会治理中心数据壁垒的“三心融合”数智平台,自2024年8月试运行以来,已覆盖全县18个社区、470个行政村,日益成长为驱动文化惠民精准落地的“数字大脑”。
“以前群众反映文化需求常常需要‘多头跑’,现在只需在手机APP或小程序点单,系统就会自动匹配资源、精准派送服务。”夏津县委宣传部四级主任科员贺行介绍,今年,平台进一步升级,又开发上线了“三心融合”手机小程序,操作更便捷,实现了文化服务的“一键下沉”。
在硬件端,夏津首个文化社区“AI智汇文化厅”正式启用,AI主播“文津”和卡通形象“黄小萌”通过大屏、小屏和实体空间,24小时精准提供活动播报、政策解读、文化传播、教育培训、展览资讯等服务。“‘文津’现在可是我们社区的明星!”丰华社区居民张成林大爷笑着说道,“早上听她播天气预报,晚上听她说书讲故事,方便得很!”
技术革新带来显著效益——数字人形象精度提升40%,系统响应速度缩短至0.3秒,AI主播替代3名人工轮岗岗位,人力成本大大降低。更关键的是其角色适配能力:在中山社区,“文津”化身“家风广播员”讲述红色家训;在丰华社区,她又成为“新风俗推广大使”播报楼道文明公约,让文化服务的科技感和体验感满满。
此外,针对老年人、全职妈妈等重点群体,“鄃城新事”文化社区数字电视版块应运而生,它以极简界面整合了全县19个部门、12个教育基地资源,一键直达的养生课堂、广场舞教学、戏曲点播、文艺展演精彩回放等功能,让群众居家享受“客厅文化站”。
在空间提升方面,夏津同样下足了“绣花功夫”,精心构建“1+5”文化书院体系——以故道书院总院为核心,辐射中山、丰华、朝阳、会盟和锦绣五个社区分院,打造出各具特色、“和而不同”的文化体验。
事实上,AI与数智平台的搭建绝非简单的“炫技”,而是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
日前,一场文化惠民走基层活动在苏留庄镇平安湖村文化广场精彩上演,演出尚未开始,广场早已人头攒动。“以前送戏下乡是‘撒胡椒面’,覆盖面广但精准度不足。现在依托“三心融合”数智平台需求分析大数据,我们能给每个村精准配送最受欢迎的剧目。”夏津县文旅局工作人员李芸展示着群众偏好热力图:比如,农村老人居多,偏爱传统戏曲,城区社区更青睐现代小戏。精准配送让演出上座率提高35%,文化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
何为民生,何为民乐?夏津用行动作答:多年以来,夏津始终将“活跃基层群众文体生活”列为重要民生实事清单。在聚焦高品质文化供给上更是不遗余力,多次邀请国家、省、市级顶尖歌舞剧团、京剧团和杂技团开展文化惠民演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大剧、精品剧。“像这样的高水平演出,以前都要从电视上才能看到,不花钱就能在家门口看到现场演出,坐着马扎看也愿意!”夏津市民王越说道。
“目前,所有文化惠民民生实事项目都在稳步推进并取得扎实成效。”夏津县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华鲁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已开展小戏小剧、文艺演出、广场舞展演、传统文化体验等群众性文化活动405场;举办非遗剪纸、黑陶、书画、合唱、戏曲等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90场;完成“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活动240场,计划于9月份实现行政村100%全覆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夏津正以数字技术为引擎,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用心用情织密文化惠民服务网,将一项项“民生清单”转化为百姓家门口触手可及的“幸福账单”。
通讯员:邹方雨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