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县埕口镇:畅游文化书院感悟海盐文化,探访盐田致敬盐业精神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9:2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芳 通讯员 吴红蕊

为深入传承、普及海盐文化,广泛弘扬、继承盐业精神,8月13日,无棣县埕口镇组织今年新入职青年干部和部分中小学生来到“埕心埕意”文化书院和车网城盐场,共同开启了一场以“盐”为主题的研学之旅,共计30余人参加活动。通过沉浸式参观华夏海盐博物馆、近距离欣赏盐雕艺术品、全景式探访滩涂盐田等环节,大家深刻感受海盐文化的厚重底蕴与盐业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华夏海盐博物馆内,大家紧随讲解员的脚步,从海水制盐的古老智慧到现代盐业科技的创新突破,系统了解了中国海盐产业的发展历程。馆内陈列的煮盐陶器、制盐工具、盐商票据和历史文献等珍贵展品,生动展现了盐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青年干部们边听边记,不时与学生们互动交流,在交流中深化对海盐文化的理解。“原来一粒盐的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一名正在参观的小学生兴奋地说道。青年干部们也纷纷表示:“海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当好海盐文化传承人和传播者,让更多人了解它的价值所在。”  

在盐业精神板块,伴随着讲解员对一幅幅珍贵史料图片和一处处生动场景展示的介绍,大家了解到了盐场从传统手工制盐到现代化生产的发展过程,看到了盐业工人们如何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他们顶着烈日晒盐、冒着寒风收盐,用“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实干精神,铸就了盐场的辉煌成就。那种不畏盐碱侵蚀的执着、敢闯敢试的创新劲头,以及对传统技艺的坚守,正是盐业精神的内核所在。现如今,这份“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勇于创造”的盐业精神不仅是盐场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成为激励广大青年干部在各自岗位上踏实奋进、勇于担当的力量之基,鞭策大家在传承中续写属于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在盐雕艺术展区,讲解员详细介绍盐雕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从选盐、塑形到固色,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耐心。大家围在展台前,对晶莹剔透、造型精美的盐雕作品赞叹不已。参观过程中,讲解员还特别介绍了海盐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应用:“海盐富含矿物质,加热后敷在关节处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效缓解疼痛。”青年干部们还现场体验了热敷盐袋,切身感受一番海盐的实用价值。

在车网城盐场,大家一进入盐田滩涂区域,就被广袤的结晶池所震撼。在省级非遗项目海水制盐工艺传承人刘向国的生动讲解下,大家仿佛亲眼见证了海水在阳光下缓慢蒸发、逐渐结晶的奇妙过程。随后,大家纷纷拿起传统收盐工具,亲身体验“耙盐”“堆垛”等古老工艺。炙烤的阳光下,孩子们兴奋地捧起刚刚收获的海盐仔细观察。“以前只在课本上学习‘煮海为盐’,今天才知道晒盐也要这么多工序!”一位初中生边擦汗边说道。烈日当头,亲身感受盐业工人的辛劳后,青年干部们纷纷表示:“我们要学习好、弘扬好盐业工人的这份坚守与担当,尽自己最大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埕口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活动在刘向国“咸味是生活的底色,坚持是成功的盐分”的寄语中圆满结束。此次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传承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实践教育课,让海盐文化和盐业精神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认知升华为信念。青年干部们在盐田滩涂的烈日炙烤下读懂了“艰苦奋斗”的真谛,在盐雕工艺的精雕细琢中领悟了“精益求精”的要义,在盐业工人的执着坚守中领悟了“甘于奉献”的精神;孩子们也通过学习与互动,普及了海盐文化科学知识,在内心深处埋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下一步,埕口镇将持续依托“埕心埕意”文化书院,进一步整合镇域文化资源,常态化开展研学活动,推动海盐文化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激励新一代青年以“盐”一般的质朴与坚韧,为埕口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董丽霞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