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丨“我是你的眼!”即墨丈夫十年守护失明妻子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8-12 1.4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宋祖锋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带着你。”在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李居鑫对失明的妻子张锡英许下了这样坚定的承诺。十多年前,张锡英失去光明,是丈夫李居鑫不离不弃的守护,为她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如今,妻子在黑暗中重新站起;而李居鑫心中那份曾被社会温暖的火种,也指引着他投身公益。从倾力守护自己的小家,到无私奉献社会这个大家,李居鑫用深沉的爱与铁肩的担当,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人间故事。

妻子视力下降,丈夫带着她四处求医

8月11日,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一家汽修铺前,39岁的李居鑫正忙着给车胎充气。店内,妻子张锡英安静地坐着。她已在黑暗中生活了十余年,只能通过声音感知丈夫的忙碌。

2006年,李居鑫告别军营,回到家乡即墨,利用在部队学到的技术创办了一间汽修铺。2008年,他与妻子张锡英步入婚姻殿堂,生活看似正走向美好。“那时日子虽不算富裕,但心里踏实,有奔头。”李居鑫回忆。他凭着部队学到的技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经营汽修铺,每月能挣四五千元。妻子张锡英比丈夫小几个月,心灵手巧、性格开朗。婚后,她在附近服装厂做缝纫工,手脚麻利,每月也能赚一千二三百元贴补家用。“我们俩就想着,好好干,平平淡淡过日子就挺好。”张锡英的声音里,仿佛仍能触摸到那段充满烟火气的安稳时光。

命运的转折在2013年春天猝不及防地降临。有一天,张锡英忽然发现眼前开始模糊。“起初没当回事,以为是用眼过度。”李居鑫说,他带妻子去配了眼镜,然而戴上后情况非但未好转,视野反而更加混沌。

察觉到异样的李居鑫,立刻带妻子直奔医院。检查结果如同晴天霹雳,“大夫说是视神经炎,得赶紧治疗。”夫妻俩的心瞬间揪紧,不敢耽搁,又赶往青岛的大医院。这次的诊断让两人心情更加沉重,“说是病情拖到了后期,视神经已经开始萎缩,还查出了脑积水。”李居鑫回忆,为抓住一线生机,他们开始了连轴转的求医路。那一个月,一周跑三次青岛,不停地检查、治疗。可一个月后,妻子的视力急剧下降,只能勉强看清眼前晃动的手指。不甘心的夫妻俩又踏上北上南下的求医路,寻访上海、北京的名医。“即使有一丝希望,我也不能放弃。”李居鑫说。

前后花费40多万,妻子最终失去光明

妻子经过手术后,在春节前出院回家。路上,车窗外寒风凛冽,飘着雪花。“那个春节过得特别难。”李居鑫眼角有些湿润。更残酷的是,经过手术后,妻子的视力并未见好转。

夫妻俩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中医上。苦涩的汤药喝了一碗又一碗,针灸在身上扎了三个月,可视力依旧恶化。“前前后后治病花了40多万。”李居鑫叹了口气。然而,妻子的眼睛终究未能留住一丝光亮。

2014年6月,张锡英的世界彻底沉入了永恒的黑暗。“不管走到哪,我都带着你,咱俩一辈子不分开。”那一刻,李居鑫紧紧握住妻子的手,许下了永不放弃的承诺。

失明的打击对曾经开朗的张锡英是毁灭性的。她形容自己“就像一只碗,‘啪’地一下摔得粉碎”。曾经充满活力的她将自己彻底封闭,终日卧床,不愿出门见人,甚至对孩子的呼唤也置若罔闻。“脑子里空荡荡的,一片漆黑,啥想法都没了,就觉得活着没意思了。”巨大的痛苦让她陷入深深的自闭。

生活的千斤重担毫无保留地压在了李居鑫肩上。家中本无积蓄,治病欠下的四十万元外债如大山般沉重。汽修铺是全家唯一的收入来源,他不能倒下。“那会儿,真多亏了战友、朋友和亲戚们。这家借几千,那家凑一点,靠着大家帮衬才勉强撑过来。”李居鑫说。这笔承载人情与责任的债务,至今仍有十余万元未还清。即使生活再难,遇到急用钱的亲朋,他总会竭力筹措。“咱有难时人家二话不说帮咱,这是天大的恩情!人家需要时,咱砸锅卖铁也得还上,这是做人的本分!”李居鑫语气坚定。

逐渐走出阴霾,妻子重拾生活信心

为了让张锡英走出阴霾,家人、亲友轮番开导。懂事的大女儿用小手紧牵妈妈,带她出门感受阳光微风。慢慢地,张锡英脸上重现笑容。“日子总得往前过,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我不能垮。”她鼓起巨大勇气,开始尝试重新“认识”这个无光的世界,从最基本的做饭学起。

重新学做饭对骤然失明的人而言,每一步都充满危险与挑战。第一次试着炒菜,张锡英仿佛还能感受到当时的灼痛,“锅铲拿不稳,热油‘滋啦’溅到手背上,钻心地疼。”更让她崩溃的是发生食物中毒,差点丢掉性命。

有一次丈夫外出,她摸索着用猪肉炖白菜,未能察觉食材异常,导致严重中毒。“幸好那天表弟来玩,发现不对劲。”李居鑫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他赶到家时妻子已昏迷不醒,紧急送医抢救才挽回性命。“医生说再晚一会儿就救不回来了。”李居鑫说。

“我那会儿觉得自己笨得要命,就是个拖累,啥也干不好。”回忆起以前,妻子深深自责。

“难,那段日子是真难熬。”李居鑫眉头紧锁。除了经济压力,看着妻子一次次被烫伤、一次次自责,他心里堵得像塞了块大石头。然而,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从未在妻子面前流露一丝抱怨。“她心里的苦,比我多十倍百倍,”李居鑫眼神疼惜,“我能做的,就是陪着她,护着她,多给她打气。”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油锅的“滋啦”声、案板的“笃笃”声,成了张锡英在黑暗中辨识方向的坐标。无数次烫伤、摸索、失败、重来。终于,她的指尖熟悉了灶台温度,掌握了锅铲分量,能凭感觉调出家人熟悉的味道。

8月11日,记者在李居鑫家看到,张锡英正准备午饭,洗菜、切菜、炒菜,动作虽比常人略慢,却井井有条。“这都是好几年练出来了,习惯了。”她平静地说。

“作为丈夫,没得挑!对妻子照顾得细心周到。人还特别热心肠,街坊四邻有事,喊一声他准来帮忙!” 提起李居鑫,邻居们由衷赞誉。

背负重担,投身公益回馈社会

2020年,在夫妻俩辛勤努力下,生活渐趋稳定。就在可以稍松口气时,李居鑫做出了重要决定,他要加入即墨区蓝天救援队,投身公益。

“当初我们跌入谷底,最绝望时,是亲友、战友,还有社会上不认识的好心人伸手拉了我们一把。现在家里情况好些了,孩子也大了,我就琢磨做点什么回馈社会,去帮帮需要帮助的人。”李居鑫说,他的想法也得到妻子的大力支持。

“咱不能光记得自己受过的难,更得记住别人给过的暖。你有这份心,有力气,就去帮!能帮别人一把是一把,这是好事!”妻子张锡英说。

穿上象征责任与希望的蓝色队服,李居鑫仿佛找回了当年军营里的热血与激情。无论是烈日下的体能拉练,还是深夜里的紧急集结,他总是要求自己冲在最前。“不管抢险救灾还是日常训练,李居鑫都冲锋在前,勇于担当,表现非常突出!”即墨区蓝天救援队队长董刚如此评价。李居鑫也因出色表现和无私奉献,多次获得队内表彰。

如今,在即墨区灵山街道那间熟悉的汽修铺里,李居鑫每日忙碌依旧。而张锡英,早已不是蜷缩在黑暗角落的无助者。她能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帮丈夫递扳手,熟练烹制可口饭菜,甚至能在年节时摸索着为家人包象征团圆的饺子。她内心的坚韧与乐观,如同穿透厚厚云层的阳光。

闲暇时,李居鑫会牵着妻子的手到附近公园散步,给她描绘花开的模样。“无论走到哪,我都是你的眼睛。”李居鑫轻声对妻子说。

他的微信朋友圈签名赫然写着:“男人的背该背负一身重担才能高飞。”这不仅是文字,更是他半生践行的信条。家庭的苦难,他扛住了;沉重的债务,他承担着;妻子的世界陷入黑暗,他用脊梁为她撑起晴空;当生活稍稳,他又毅然扛起服务社会、回馈他人的旗帜。李居鑫,用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与铁肩担当,诠释了丈夫的责任与爱的真谛。他更以投身公益救援的行动,展现了从生活谷底爬起后,选择奉献社会的崇高情怀。

责任编辑:管慧晓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