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赵波 通讯员 张弛
7月29日清晨,青岛301路首班公交车缓缓驶出场站。60岁的刘宽昌坐在驾驶座上,双手稳稳握住方向盘——这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次出车。晨光掠过车窗,在他布满岁月痕迹却依然稳健的双手上跳跃,三十六载光阴已在这方寸驾驶席上凝结成一组沉甸甸的数字:累计安全行驶140.9万公里,无事故、无违章、无投诉。这组数字,是一位共产党员对“人民交通为人民”的终生承诺。
安全行驶的“活地图”
把线路刻进生命里
“301路线途经41处路口、73处信号灯、137条斑马线,每个转弯的半径、每段坡道的坡度,都在这儿记着。”刘宽昌轻轻抚摸着一本泛黄的行车笔记,纸页间密密麻麻的标记记录着他日常行车中对这些路口、路段、信号灯、斑马线的观察情况,每次行车中发现有所变化,他都会记录下来,并将这些经验传授给周围同事,这已经成为他多年来工作的一部分。1989年进入公交行业时,他还是个会趴在驾驶室旁看师傅开车的毛头小伙,如今已成长为山东省公交行业“诚信服务标兵”。
安全与技术的“双料王”
匠心守护车轮上的城市
从事公交驾驶工作36年来,从最初的汽油车“大通道”到柴油车、LNG燃气车再到现在的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刘宽昌历经了青岛公交车更新的过程。“人勤车不懒”是刘宽昌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爱车如家在他已成为习惯。
早年的汽修经历让刘宽昌练就“听声诊病”的绝活。行驶途中遇到抛锚的同事车辆,他总让对方开走自己的车运送乘客,自己留下修理故障。一位年轻司机感慨:“刘师傅一出手,八成故障当场解决!”为了使车辆保持在最佳的技术状态,他总结出“三勤”工作法,即眼勤多观察、手勤多记录、嘴勤多沟通,充当好车辆“医生”和“美容师”的双重角色。“车,只要你好好待它,关键时刻它才不给你掉链子。”
“追光者”与“守岁人”
他用方向盘守护万家团圆
提起刘宽昌的名字,同事们都知道,他是301路线的“头班车专业户”,25年来,他一直担负着301路线头班车的发车任务,9000多个凌晨,无论遇到什么特殊情况,刘宽昌都没有耽误过一次。
除了25年的“追光者”,刘宽昌还连续25年主动请缨除夕末班车。“让同事们回家过年,我多跑一趟算啥?”2025年春节,他再次驾驶末班车穿过空荡荡的街道,将车辆驶回场站时,时钟已指向23点。这样的场景,他经历了25次。
党员徽章闪耀的“双线战场”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55岁的刘宽昌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疫情就是命令,党员必须先上!”凌晨4点的青岛还在沉睡,他已离家奔赴轮渡车站。完成车辆首次消毒后,他驾车沿途接载线路同事;5:45抵达南沙路车站二次消杀,随即开始头班车运行——这套流程他连续坚持150余天,分公司领导心疼他年纪大要换岗,却被他坚决拒绝。
2022年深秋疫情反复,他再次加入“抗疫突击队”。离家时80多岁老母亲尚在熟睡,妻子一句“家里有我”成为他奔赴前线的底气。在应急转运战场,他每天工作14小时,驾驶室成了临时餐桌——一碗泡面、一根火腿肠就是一顿饭,30余趟往返接送防疫人员,防护服里的汗水从未干透。党支部慰问家属时,他只在电话里说:“这时候党员不扛,谁来扛?”
传承:方向盘上的初心接力
开公交36年来,刘宽昌带出了30多位徒弟。退休当天,徒弟杨涛为他送上了鲜花。这位青年司机不曾忘记师傅的叮嘱:“车开到哪里,责任就到哪里”。在刘宽昌带教的时间里,杨涛亲历师傅帮扶老人下车、修抛锚车辆、记录行车笔记的每个细节。如今301路途经学校时,杨涛也总会多停几秒等孩子坐稳——这无声的默契,恰是奉献精神的最好传承。
当刘宽昌驾驶公交车回到场站,他默默地走到陪伴自己多年的“老伙计”前,郑重地向车鞠了一躬。那本翻旧的行车笔记留在驾驶室,扉页写着:“方向盘沉,因它系着百姓平安;党员徽章亮,因它照着前行初心。”
刘宽昌的职业生涯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9000多个凌晨4点的奔赴、25次除夕车厢里的守岁、137处斑马线前的每一次刹车。当退休时刻来临,他笑着将钥匙交给接班人:“握紧方向盘,就是握紧老百姓的平安。”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