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古启“金”——共话时代使命,聆听山东声音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7-09 1028

盛夏之时,尼山之上,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织出古今辉映的文化长卷。思往时,两河流域的泥板文书,殷商时代的青铜贝币,人类的创造之火,在不同文明本体之上,淬炼出各美其美的金融文化。

圣哲之风,智启新篇,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首设金融文化论坛,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在此交汇,共话文明互鉴中的时代使命,聆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实践的山东潮涌。

仁礼为基:儒家智慧的金融溯源

“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作为中华文明的主体,发祥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文明,以其博大宽怀的气度,构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和秩序传承。“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孔子理想中的国家治理状态。由此,仁爱平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博施济众、富民厚生的执政理念,奠定了中国古代金融文化的道义追求。

义利兼顾、称物平施等金融思想,历来被有才能的管理者所看重。翻开历史长卷,管子“轻重论”提出宏观调控以强国富民,子贡倡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范蠡"三致千金,三散千金"将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袁燮“劣币驱逐良币”警示稳定货币秩序……富民厚生、义利并举、稳定审慎等金融思想源远流长。哲思见诸实践,飞钱、交子、交引、票号次第登场,中国古代金融创新或开世界金融先河,或为近现代金融工具演进提供传统镜鉴。

星火赓续:红色金融的时代传承

先贤之风,山高水长;邹鲁遗韵,润物无声。延及抗战时期,齐鲁大地饱受战火之际,革命先驱们为国纾难、为民解忧,书写“红色金融”的时代传奇。

1938年由共产党成立的北海银行,面对当时抗日根据地经济疲弱、民生凋敝的现状,通过存贷款、汇兑、清算、信托、投资、代理金库等办法,增加农业生产,扶助工商业发展,开展对敌经济斗争,巩固根据地经济基础,有力支援了山东乃至全国抗战和解放事业。后期更是积累了丰富的城市金融业务经验,培养和储备大量专业人才,为新中国金融事业种下了一片青山。

守正出新:文化赋能的现代实践

经纬天地,带砺山河。新时代、新形势、新机遇之下,中国金融事业再次面临新命题。

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一重大课题,以“五要五不”深刻阐释其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要求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好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根”和“魂”。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赋予山东“走在前、挑大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责任担当。山东金融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牢记“国之大者”、坚守金融为民、服务发展大局,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创新推出了直达基层加速跑、直连企业解难题等金融服务机制,以金融系统的担当作为,奋力书写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山东实践。

“唯天下至诚,方能经论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山东广泛开展“讲好诚信故事,坚守契约精神”宣传活动,深入学习张富清、饶才富先进事迹,挖掘基层诚信典范,讲好金融诚信故事。引导全行业发扬“铁算盘、铁账本、铁规章”优良传统,重信践诺、诚信履责。对违法失信行为记实公示、负面惩戒,将“信用为本、契约至上”的职业准则,深植于每一个机构,融入每一项业务。

“义以无往不利,废义则往而不利”,山东金融系统始终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省市县三级机构量价政策齐发,持续提升民企小微金融服务水平,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金融直连服务覆盖民企1.1万家,非国有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6%,舍金融行业小利而赢国家发展人民富足之大利。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坚持统筹好金融发展和安全,引导金融行业牢固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既看当下、更看长远,回归本源、专注主业,保持政策长效稳健与精准滴灌,全力落地落细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为推动经济持续向好营造良好金融环境。“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始终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立业之本,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迎难而上抓好科技金融、乘势而上发展绿色金融、雪中送炭推进普惠金融、健全体系优化养老金融、把握机遇强化数字金融,持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加快济南科创、临沂普惠等区域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以金融“活水”,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君子慎其独也”。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倡导“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持续加强金融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行业准入、风险评价等监管规制陆续出台。全面推进地方金融监管一体化工程,在全国打造地方金融监管的“山东样板”。强化实施金融机构内控风控提升、对标提升等专项行动,检视机构问题,补足短板弱项。

文化赓续根脉,金融赋能新篇。在齐鲁大地,金融供给更加充裕,资源投向更加精准,金融环境更加优化,5月末,全省社会融资规模、本外币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5万亿元、15.9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29%、9.4%,提前完成“十四五”金融业发展目标任务,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山东力量。

和合共生:走向世界的价值共鸣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烙下“兼济”底色,“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推动金融合作跨越文化壁垒,与多元文明共舞。

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构建双向规则融合机制,深化跨境金融服务,推进“一带一路”资金融通建设,在世界舞台促进金融文化价值共鸣……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中,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已跨越山海,向世界贡献东方智慧。

我们既是文明的传播者,又是未来的开拓者。“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在发展创新之路上,山东金融深入践行“五要五不”实践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规范、经济伦理,与现代金融理念、金融行为深度融合,在躬行践履中,不断擦亮“厚道山东·好品金融”的金字招牌。

责任编辑:张如意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