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暴力”起号三天上万粉,技术背后有哪些思考?

光明日报微信公号 12:03

近日,据报道,多个社交平台上,出现大量“AI起号秘籍”相关内容,不少内容声称“AI暴力起号,三天爆万粉,每日轻松变现300+”“用AI制作美女视频,条条播放10W+”——这些AI生成内容多以俊男靓女、育儿百科、健康养生为主,大都低俗猎奇。

这些起号教程的思路基本一致:需要借助两三个AI工具,按“文生图、图生图、图生视频”的标准化流程,几分钟就能制作一段长五秒的美女跳舞视频。起号成功后这些账号就会隐藏AI引流内容,开始挂橱窗带货、引流卖课。有的账号还被明码标价放到账号交易网站上,形成了一条“起号—转型—转卖”的灰色产业链。

在育儿博主赛道,一位外国人穿着正式,说着“婴儿三个月内不要抱”“吃XX提高智力”等看似专业的建议,还配有“学术背景”“行业经验”等虚构设定,但这些其实都是AI编的。在颜值博主赛道,一张男生照片在经过AI修饰后颜值更高,评论区网友都信以为真。二十年前广为流传的“有图有真相”,如今“有图”竟不能确认真假。

可以说,社交平台上的“起号秘籍”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在AI时代,借助AI批量生产内容“起号”的成本更低,甚至不需要真人出镜,也不需要购买摄影器材、租场地。

娱乐、搞笑、颜值类内容的失实仅止于误导公众注意力,而当AI虚假内容渗透到健康、育儿、营养、心理咨询等公共议题领域时,误导的后果可能更严重:错误育儿知识可能影响婴幼儿成长;伪健康建议可能耽误病情;假心理专家可能加重焦虑人群的心理负担。

可以看到,AI正在让互联网上的信息真假难辨。AIGC内容的批量生成和自动传播能力,让“虚假内容生产”不再是个体行为,而有了“工业化生产”的可能,在文字和短视频领域尤其如此。

近年来,关于“AI造假”的消息频频在舆论场引发关注。如,“AI假新闻霸占家族群”“AI正在让互联网沦为垃圾场”之类的话题在增多。这在侧面也说明,AI造假的泛滥的确影响了人们对于真实信息的获取。毕竟,一个AI账号在短时间内可发布几十篇文章、几十条视频,借助平台算法推荐机制迅速获得数万,甚至数十万播放量。人们日常在众多信息中光分辨真实性这一项,就已经耗费大半精力。

在“前AI时代”,已有“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之说,如今面对AI的批量造假,辟谣甚至都显得十分无力,普通人面对海量信息更无招架之力。前不久,一则“顶流明星赌场输10亿”的消息在各大微信群里流传,传播广、影响大,最后由警方介入才确定该消息为人为使用AI编造。这不禁让人感慨,核实信息真实性的成本竟如此之高。

面对AI造假泛滥的现状,四部门联合出台《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为规范AI生成内容划下了“红线”。显式标识与隐式标识的“双保险”设计,也有助于提升内容识别的技术门槛。新规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也期待各个平台提前布局。

要看到,如果每一个“爆款AI账号”背后,都隐藏着对规则的挑战和对公众的误导,那流量终将反噬平台本身。在流量时代,保持真实,才是最值得坚守的内容生产底线。

责任编辑:袁晓虹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